赏析 注释 译文

登河北城楼作

王维 王维〔唐代〕

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傅岩上有一些住户的院落,那驿亭就坐落在云雾之间。
站在高高的城池上观赏落日的景象,遥远的水面上映着苍山的倒影。
岸上有零星的火光,有几只小船孤零零地停在水面,一些渔家与夕鸟相伴而归。
在这寂静又广阔的天地之间,心绪也跟那宽广的河水一般闲适。

注释
河北:县名,唐属陕州,天宝元年(742)改名平陆,治所在今山西省平陆县。
井邑(yì):人家,居民的房子院落。
傅(fù)岩:山岩名,地势险峻,一称傅险,传说商代贤臣傅说未仕前曾版筑于此。
客亭:亭驿,供旅人休息的小亭子。
极浦(pǔ):远处的水滨。
广川:广阔的河流。此指黄河。

参考资料:

1、萧少卿.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38页
2、马玮.王维: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32-34页

赏析二

  首联“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描述的是诗人登上城楼所见到的景色。诗人把全诗的布景放到云雾之间,不但有辽阔与沧桑的感觉,而且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迷离之感。这样设景,既拉大了人与景的距离,使之不至于太过清晰切近而失去朦胧美感,又给之后要展现的实在的物体布置了一个较为虚空的背景。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两联,前面两句,从大处着笔,显示出高、远、壮、阔之感,后面两句则从细节上加以点缀。正如绘画中“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的章法,颔联结构的布置也具有绘画般的技艺:高处的城楼,略低的夕阳,遥远的水边及更远一些的苍山倒影,错落参差,具有画面的美感。

  颈联两句,诗人将视角从辽阔的大背景中拉回,关注于眼前的小景与细景,“宿”是静,“还”是动,动静结合,展现了水面的遥远与闲静。而“岸火”则消解了“孤舟”的寂寞之感,给有些寂寞清冷的画面染上了一层温暖的色调,让全诗的写景不显得呆板与死寂。

  两句“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两句,抒发了诗人内心自由快乐的情感,表现了诗人以山水为乐的情怀。

  这首诗中,诗人将村镇、客亭作一层远景;落日、苍山作一层中景;孤舟、渔家作一层近景,由远到近,由点到面再到点,构成了一幅层次错落,虚实结合,点面清晰的山川风景图。

参考资料:

1、马玮.王维: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32-34页
2、(唐)王维著;李俊标疏解.王维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12:42-43页
3、(唐)王维.王维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01:69页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这个时候诗人已经隐居终南山,每天以山水为乐。诗人一次登上附近的城楼,看到远处有山有水,近处人民安居乐业,心有所感,写下来这首感怀词。

参考资料:

1、马玮.王维: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32-34页

评析

  此诗约作于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这个时候王维已经隐居终南山,每天以山水为乐,这首诗即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

  诗人在题目中首先给读者指出了观景的视点——河北城楼,既然是在城楼之上,因此便具有了总览全局的视角,而这种视角正与中国绘画的全知视角相符合,在这种视角之下,王维的诗歌能够和绘画实现相通。而且古代登临之作都是通过对情景或历史的描绘而表现了作者个人感慨或情怀,故而这首诗在题目中也隐含了这样的趋势。

  首联首先描述登上城楼,在云雾迷蒙中依稀见到,住户稀稀落落分布在傅岩之上,亭驿若隐若现。把整个布景置于云雾之间,不但有辽阔与沧桑之感,而且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迷离之感。盖绘画中的章法,“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故十分之三天地位置得宜,十分之七在烟云锁断”。诗人是深知这种绘画手法的,因此这样设景,既拉大了人与景的距离,使之不至于太过清晰切近而失去朦胧美感,又给之后要展现的实在的物体布置了一个较为虚空的背景。而云雾笼罩的背景也正符合后来文人画的审美风尚。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间两联:“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高高的城楼与西下的落日相望,遥远的水面上映着苍山的倒影。岸边的一点儿温暖的昏黄火光,那是孤舟停泊的地方;打鱼的小船与晚归的鸟儿一同归来。前面两句,从大处着笔,显示出高、远、壮、阔之感,后面两句则从细节上加以点缀。正如绘画中“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的章法。颔联结构的布置也具有绘画般的技艺:高处的城楼,略低的夕阳,遥远的水边及更远一些的苍山倒影,错落参差,具有画面的美感。颈联两句,作者将视角从辽阔的大背景中拉回,关注于眼前的小景与细景:岸边温暖的渔火,小船,渔家,夕鸟,在前面大景观的铺垫之下,细节的描绘让读者感到的是融融的暖意。一“宿”一“还”,动与静的对照也让诗歌的写景不显得呆板与死寂,反而更让人觉得逍遥与闲静。正如后面作者所点出的:“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其意为:在这宁静沉寂的傍晚,看到这样的情景,心胸如同宽广的河水一样舒展自由。作者对景色的描绘中蕴含着一种自由快乐的情感,也传递给读者一种逍遥闲静的感受。

  在诗中,作者给读者呈现出这样明晰的画面,使读者通过这画面而产生出一种闲静舒展的心情。“高城,落日,极浦,苍山”,仅仅四种景物的列出便具有了画意:落日下山水相映,高高的城池耸立在对面。而“岸、火、孤舟、渔家、夕鸟”也是这样,显示出一幅岸边打鱼者傍晚归家的风俗生活画面。王维极善于选取典型的有画面感的景物进行描绘,因而略一着笔便显露出充分的绘画感。再看其动词的使用——“眺”、“映”,不但显示出城池的高耸,水流的明澈,而且将城楼与落日,山与水的关系交代得非常清楚。绘画理论中对取势的要求是:“或上者势欲下垂,或下者势欲上耸”。此处,用“落日”而非“夕阳”,是因为“落日”比“夕阳”更具有绘画的感觉:高高的城池似乎耸立向上,直插云霄,形成了向上的动感势态,而恰恰与向下运行的落日形成对比。一个向上的动势,一个向下的动态,使画面具有充分的张力,给人以紧张与饱满的感觉。(王维诗歌中有许多这样的画面,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则不但有动势的对比,还有“直”与“圆”两种形状的对比,使画面感更加强烈。)而且,“高城”,“落日”,“极浦”,“苍山”的错落之势也是有着绘画经验的诗人特别设立出来的。“高城”,“落日”,在高处,近处,而“极浦”与水中倒映出的“苍山”则在远处与低处,参差交错。“极浦映苍山”,此处写水中倒映的山,与苍劲的青山对照,则二者又在质的劲与柔中形成对比,给画面增添另一层意蕴。“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宿”与“还”,不但形成静与动的对照,并且,“孤舟”带给读者的本来是寂寞、寂寥与悠闲、疏散,在心理层面上形成了多种意蕴,而“岸火”——这一丝橘黄的火光则基本消解了“孤舟”的寂寞之感,给有些寂寞清冷的画面染上了一层温暖的色调。“渔家”与“夕鸟”相伴归来的景象又唤起读者思乡——回家——孤独——向往等多层次感受,并带出了对生命中最温暖与最温柔的回忆,使诗歌具有丰厚的意味。另一方面,孤舟与渔家、夕鸟的数量对比又加大了这一层层的感受力。两个句子不但塑造了形象,又唤起一种十分舒服的感觉,这种舒服即为闲逸温情之感。而在前面大的背景——辽远广阔背景的衬托下,这种感觉变的更为强烈。

  王维的这首诗,无论从构图章法的错落有致,还是绘画中所要求的动静与虚实等方面来说,都是极为符合绘画的要求并十分具有美感的。并且王维在对画面的描绘中将感情融入,也达到了如盐融于水般不着痕迹的效果。无怪乎顾可久对此诗评论曰:“情景俱胜”。应该说,这首诗可以代表王维诗歌的成就,并能够当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王维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猜您喜欢
赏析

浔阳春三首

白居易白居易 〔唐代〕

春生何处闇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赏析 注释 译文

祭十二郎文

韩愈韩愈 〔唐代〕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赏析 注释 译文

满江红·咏竹

陆容陆容 〔明代〕

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问华胄,名淇澳。寻苗裔,湘江曲。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触。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赏析 注释 译文

临江仙·暮春

赵长卿赵长卿 〔宋代〕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赏析

清平乐·秋光烛地

陈师道陈师道 〔宋代〕

秋光烛地。帘幕生秋意。露叶翻风惊鹊坠。暗落青林红子。
微行声断长廊。熏炉衾换生香。灭烛却延明月,揽衣先怯微凉。
赏析 注释 译文

武陵春·走去走来三百里

辛弃疾辛弃疾 〔宋代〕

走去走来三百里,五日以为期。六日归时已是疑。应是望多时。
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不免相烦喜鹊儿。先报那人知。
赏析 注释 译文

捣练子令·深院静

李煜李煜 〔五代〕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赏析

西江月

张抡张抡 〔宋代〕

四序常如转毂,百年须待春风。江梅何事向严冬。早有清香浮动。
只为六阴极处,一阳已肇黄宫。阴阳迭用事何穷。此是乾坤妙用。
赏析

蝶恋花

张抡张抡 〔宋代〕

不假□□□□□。□□□□,□□□□□。□□□□□□□。□□□□□□□。
□□□□□□□。□□□□,□□□□□。□□□□□□□。□□□□□□□。
赏析

望海潮

石孝友石孝友 〔宋代〕

离情冰泮,归心云扰,黯然凝伫江皋。柳色摇金,梅香弄粉,依稀满眼春娇。常记极游遨。更与持玉斗,因解金貂。郎去瞿塘,妾家巫峡水迢迢。
别来暗减风标。奈碧云暗断,翠被香消。春草生池,芳尘凝榭,凄凉月夕花朝。千里梦魂劳。但乌啼渡口,猿响山椒。拟把无穷幽恨,万叠写霜绡。
© 2023 等落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