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在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讲述有关齐桓公、晋文公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便来讲讲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的道理吧?”
(齐宣王)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
(孟子)说:“爱护百姓推行王道的,没有人能够阻挡。”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被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注释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国国君,前320年-前301年在位。
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仲尼:孔子的字。道:述说,谈论。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张“霸道”,所以孟子这样说。
无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讲。
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
保:爱护。
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挡。
胡齕(hé):齐王的近臣。
之:往,到…去。
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
觳(hú)觫(sù):恐惧颤抖的样子。
若:如此。就:接近,走向。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
易:交换。
识:知道。诸:“之乎”的合音。
是:代词,这种。
足以王(wàng):足够用来王天下。
爱:爱惜,这里含有吝啬之意。
诚有百姓者: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诚:的确,确实。
褊(biǎn)小:土地狭小。
无异:莫怪,不要感到奇怪。于:对。
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wū):怎,如何。
隐:哀怜。
何择:有什么分别。择:区别,分别。
宜:应当。乎:在这里表示感叹。此句是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无伤:没有什么妨碍,此处译为没有什么关系。
仁术:指仁爱之道,实施仁政的途径。
庖厨:厨房。
说:同“悦”,高兴。
“《诗》云”二句:见于《诗经·小雅·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思,我能推测它。忖(cǔn)度(duó):揣测。
夫子之谓也:(这话)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之谓也:……说的就是……
戚戚:心动的样子,指有同感。
复:报告。
钧: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
明:眼力。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
舆薪:一车薪柴。
王许之乎:大王相信吗?许:相信,赞同。
“今恩”句以下是孟子的话,省去“曰”字,表示语气急促。
见保:受到保护或安抚。见:被。
王之不王: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第二个王是动词。
形:具体的外在区别和表现。 异:区别。
挟(xié):夹在腋下。太山:泰山。超:跳过。北海:渤海。
枝:枝同“肢”。一说指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说替长者攀摘树枝。皆指轻而易举之事。
老吾老: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可译为尊敬;第二个“老”作名词,是老人的意思。其下句“幼吾幼”句法相同。
运于掌:运转在手掌上,比喻称王天下很容易办到。
“《诗》云”句:见于《诗经·大雅·思齐》,意思是给妻子作好榜样,推及兄弟,以此德行来治理国家。刑:同“型”,这里作动词用,指以身作则,为他人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御:治理。家邦:国家。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总结这三句诗的意思,就是说把你爱自家人的心,推广到爱他人罢了。
大过:大大超过。
权:秤锤,这里作动词用,指用秤称重。
度(duó):用尺量。
度(duó):思量,揣度。
抑: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危:使……受到危害。构怨:结仇。
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
岂:难道。
然:这样。则:那么。
轻暖:轻柔暖和的衣裘。
便嬖(piánbì):国王宠爱的近侍。
辟:开辟,扩大。
朝:使……称臣(或朝见)。
莅(lì):居高临下,引申为统治。中国:指中原地带。
而:表并列。抚:安抚,使……归顺。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
以:凭借。若:如此。若:你。
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不可能达到目的。
若是:如此。甚:厉害。
殆:不定副词,恐怕,大概。有:同“又”。
邹:与鲁相邻的小国,在今山东邹县。楚:南方的大国。
集:凑集。这句说,齐国土地合起来约有一千个平方里。
蓋,通“盍”,何不。本,指仁政王道。反其本:回到根本上来,指回到王道仁政上来。 反通返。
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推行仁政。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做生意的都愿意把货物储存在大王的集市上。
涂:通“途”。
疾:憎恨。
赴愬:前来申诉。
惛:同“昏”,思想昏乱不清。 进:前进。于:在。是:这。
敏:聪慧。
恒产:用以维持生活的固定的产业。恒心:安居守分之心。
放辟邪侈:“放”和“侈”同义,都是纵逸放荡的意思。“辟”和“邪”同义,都是行为不轨的意思。
罔民:张开罗网陷害百姓。罔,同“网”,用作动词。
制:规定。
畜:同“蓄”,养活,抚育。妻子;妻子儿女。
乐岁:丰收的年头。 终:一年。
凶年:饥荒的年头。
驱:督促,驱使。之:往,到。善,做好事。
轻:容易。
赡(shàn):足,及。
奚:哪里。
暇:空闲时间。
蓋:通“盍”,何不。
五亩之宅:五亩大的住宅。传说古代一个男丁可以分到五亩土地建筑住宅。古时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衣:穿。帛:丝织品。
豚(tún):小猪。彘(zhì):大猪。
百亩之田:传说古代实行井田制,每个男丁可以分到土地一百亩。
谨:重视,谨慎地对待。庠(xiáng)序:古代学校的名称。周代叫庠,殷代叫序。
申:反复教导。
颁白者:头发半白半黑的老人。颁,同“斑”。
黎民:黑头发的民众。这里指少壮者,与上文老者对举。
▲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 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古义:爱,吝啬;今义:喜欢)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以及,用来推及到;今义: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
3、至于兄弟(古义:推广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指中原一带;今义:国家名)
6、然后从而刑之(古义:接着就;今义:因此)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4、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5、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6、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7、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8、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19、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
20、不识有诸: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21、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诸,介词,相当于“于”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判断句
6、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及(其)陷于罪
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句
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
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
3、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4、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
5、然则一羽之不举: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
6、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
7、舆薪之不见: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
8、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
9、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
状语后置句
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
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
主谓倒置句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五、一词多义
1、道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2)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4)道芷阳间行(取道)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2、之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2)牛何之(去、往)
(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3、舍
(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
(3)shě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停止)
(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
(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放弃)
4、诚
(1)诚有百姓者(的确)
(2)是诚何心也(真的)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文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文仁政主张。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文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王”文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文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文性格和高超文论辩技巧。他文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文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文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文精神,这是值得肯定文。但孟子文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文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文思想虽然有一定文价值,与当时文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文。▲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谈话。因此本文在写作上比较曲折委婉,层层深入,而且说理既逻辑严密,又注意形象生动。本文的艺术特色有如下几点:
1、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论述问题先从侧面、远处、外围入手,逐渐引向主旨,形成了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本文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发端。这个开头既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了顿挫之感,又使文章形成驳辩的局面,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场鲜明的谈话。孟子的答语既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王道。但下文又不正面谈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借此打开话题,鼓起齐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接着又宕开一笔,先言“百姓皆以王为爱”,再为齐宣王辩解,使谈话的气氛趋向缓和,进入谈话情境。再以“牛羊何择焉”,词锋一转,为百姓辩解。齐宣王只好无可奈何地自我解嘲。然后孟子好言安慰,以免使齐宣王失去对王道的兴趣。于是齐宣王赞孟子善察人心,悉心向孟子请教。这一段又打又拉,忽起忽落。百姓的揣度,宣王的辩解,孟子的分说,交错间杂,曲折起伏,颇有意趣,最终把齐王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上。孟子仍不直说自己的仁政学说,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要使齐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至此,水到渠成,气势充沛地引出了自己的正面观点。行文真是千回百转,摇曳生姿。
2、气势浩然,逻辑严谨。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各段之间又联系紧密,一气呵成。孟子散文的气势源于他坚毅的人格,他对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所以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但本文不仅波澜起伏,气势磅礴,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表面上散漫无纪,实则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展开仁政蓝图,令齐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3、取譬设喻。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孟子这些比喻,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却并不给人虚假之感,而是更显道理之真,情事之实。
此外,本文还在许多方面表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如以“以羊易牛”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而且也更有说服力,更易被齐宣王所接受。再如文中句式不断变化,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而且单句和排比句交错使用,既有引经据典之句,更多明白浅显之语,使全文笔势灵活,文词富赡。▲
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
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齐宣王不能实行王道,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心要实行“霸道”。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争霸天下,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宣王不禁惊言:有这么严重吗?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讲清,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齐宣王怦然心动了。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对称说出,说王道制度,极言其利。只要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孟子的仁政主张: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出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展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
楔子
(冲末扮刘文静引卒子上,云)昼夜忧心辅国朝,开基创业建功劳。太平时序风光盛,腰挂金鱼着锦袍。小官刘文静是也。自从随侍大唐,数载之间,三锁晋阳,得归帝业。谢圣人可怜,加小宫为大司马之职。昨日行文颁行天下,自俺大唐建国以来,各处都归伏了,惟有洛阳王世充,杀了俺大唐使命,点聚雄兵,虎视咸阳,要与俺征战。今日早朝,御笔点差秦王唐元帅为挂印总兵,袁天罡、李淳风为谏议大夫,马三宝、段志玄为前部先锋,择日长行。左右门首觑者,等众大人来时,报复我知道。(卒子云)理会的。(袁天罡同李淳风上)(袁天罡云)幼小曾将周易占,坎离坤兑匹乾天。虽无唤雨呼风法,永保华夷天下安。小官袁天罡是也,此位是李淳风大人。自扶立唐帝,宫封司天台上大夫之职。正在私宅看书,刘文静大人有请,不知有甚事,须索走一遭走。可早来到也。令人报复去,道俺二人来了也。(卒子云)理会的。(做报科,云)报的大人得知,有袁天罡、李淳风在于门首也。(刘文静云)道有请。(卒子云)二位大人有请。(袁天罡、李淳风见科)(刘文静云)您二位大人少待,等众将来时,报复我知道。(马三宝、段志玄上,云)匣中宝剑逼人寒,袋内雕弓每上弦。不念自身披甲苦,骅骝何得离雕鞍。某马三宝是也,此位将军是段志玄。自扶立唐朝以来,官封俺二人殿前金吾大将军之职。今有刘文静大人来请,须索走一遭去。可早来到也。令人报复云,道有俺二人来了也。(卒子云)理会的。(做见科)报的大人得知,道有马三宝、段志玄在于门首。(刘文静云)道有请。(卒子云)理会的。二位大人有请。(做见科)(刘文静云)将军略等片时,等唐元帅敢待来也。(正末扮秦王上,云)某乃秦王李世民是也。在府中正坐,令人来报,有刘文静有请,须索走一遭去。可早来到也。令人报复去,道有唐元帅来了也。(卒子云)理会的。报的大人得知,有唐元帅来了也。(刘文静云)道有请。(卒子云)理会的。有请。(做见科)(正末云)刘文静,请某有何事也?(刘文静云)元帅,小官奉圣人的命,因有洛阳王世充,杀了俺使命,点就人马,要来与俺交战。某今奉圣人的命,教元帅为总兵宫,袁天罡、李淳风为谏议大夫,随军伍勾当;着马三宝、段志玄为前部先锋,同领马步禁军十万,剿杀敌兵,作急就行。见有敕命在此也。(正末云)谨尊上命。随征将士,跟某点人马去来。(唱)
【仙吕】【赏花时】准备着马到成功定太平,统领雄兵远去征。一个个显才能,威名耿耿,稳情取得胜也赴神京。(同众将下)(刘文静云)众将都去了也。小宫回圣人的话,走一遭去。兵动列征旗,将军显武威。兴兵施战讨,共立锦华夷。(下)
第一折
(外扮李密引卒子上,云)自小从来看武经,相持厮杀有声名。只因攘攘刀兵起,独占金墉一座城。某乃李密是也,祖居京兆府人氏,生而英勇,自小豪杰。如今隋帝失政,今六十四处烟尘,豪杰并起,某建立金墉城。我麾下有二士、三贤、五虎、七艄、八彪,兵有百万,将有千员,自号魏王。谁想李渊三锁晋阳,在咸阳为君,说他调兵来征伐俺洛阳。惟恐侵犯俺金墉城地方,着人请军师徐懋功去了,等他来时,报复某知道。(卒子云)理会的。(外扮徐懋功上,云)颇观三略六韬书,布阵排兵广运谋。辅佐魏王为宰相,安邦定国显奇术。小官姓徐,双名世勋,宇懋功,本贯曹州离狐县人也。辅佐金墉随侍李密,封某为军师之职。正在私宅中闲坐,有魏公令人来请,须索走一遭去。可早来到也。令人报复去,道有徐懋功来了也。(卒子云)理会的。有懋功来了也。(李密云)道有请。(卒子云)理会的,有请。(做见科)(李密云)懋功,你来了也。请你来有一件军情大事,你知么?(徐懋功云)主公,既是这等,差程咬金领三千人马,以巡绰边境为由,便是唐童来呵,有何难哉也!(李密云)小校唤将程咬金来者。(卒子云)理会的。程咬金安在?主公呼唤你理!(程咬金上,云)发黑须黄眼似金,攧搜容貌赛天蓬。手中持定宣花斧,不怕英雄百万兵。某姓程,双名咬金,字知节,祖贯东阿县人也。某幼习韬略之书,随侍魏王,保守金墉。今大王呼唤,不知有甚事,须索走一遭去。可早来到也。不必报复,我自过去。(做见科,云)主公呼唤程咬金,有何事商议?(李密云)如今有李渊,差唐童为帅,调兵来攻洛阳,惟恐侵犯俺边境。你听军师将令,你小心者。(徐懋功云)程咬金,你如今领三千人马,往边界上哨者,倘有别处来打细的人,与我拿将来者。(程咬金云)奉军师将令,某今日整点人马,巡绰边境,走一遭去。雄名点就出金墉,威风赳赳镇边庭。若遇敌兵来犯境,活捉归来见懋功。(李密云)程咬金点人马去了也。军师,俺后堂中饮酒去来。二士三贤播四方,七熊五虎赛关张。何时扫荡狼烟静,方显英雄大魏王。(同下)(正末同众将、天罡上)(正末云)某唐元帅是也。奉父王命,同众将来取洛阳,可早来到北邙山下,安了大营。闻说此山历代名贤葬于此处。天罡先生,果然不虚也呵!(天罡云)元帅,是好山势也。(正末唱)
【仙吕】【点绛唇】荡荡邙山,望中嗟叹,绕着这周围看,尽都是丘冢摧残,埋没了多少英雄汉。
【混江龙】则见那园荒碑断,漫漫松柏翠烟寒。倒塌了明堂瓦舍,崩损了石器封坛。辨不出君臣贤圣冢,看不尽碑碣藓苔斑。我则见山花簇簇、山水潺潺。惟生荆棘,不见芝兰。荒凉境界少人行,狐踪兔迹纵横乱。叹世人目年归上,争名利到此一般。(云)你众军校看守着营寨,等我看一看北邙山去。(天罡云)元帅,切不可出营去,面容上带着有一百日大灾,决休去也!(正末云)不可挡吾,决要看去。(唱)
【油葫芦】忽昕先生发语间,说咱面带着低运颜。你把那先天《周易》细循环,将我那五行四柱从头算。年灾月值依经按,阴阳不顺情,若顺情有祸难。吉凶之事从天限,若论那生死事有何难。
(天罡云)元帅不听我之言,定遭缧绁之中也,那时悔之晚矣!(正末云)圣人道算甚么命,问甚么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听我告诉一遍者。(唱)
【天下乐】常言道祸福无门人自攀,休也波奸,天数关。论先生算吾非妙罕,把一心放正行,你不必再阻拦,我可便虽愚痴非懦懈。
(天罡云)元帅,怎生不听我的言语?(正末云)不妨事,各归本帐,休管我也。(众将劝科)(天罡云)既是元帅不依,俺众将各回本帐去来。宝帐腾腾杀气威,中军元帅有神机。且回本帐营中去,来朝祸福见真实。(正末云)众将去了也。左右牵马来,轻弓短箭,善马熟人,百骑往北邙走一遭去。(唱)
【哪吒令】宝雕弓慢弯,骏龙驹备鞍,紫丝缰轻挽,白玉带紧拴。急飞身上鞍,把镆铘款弹。挽红绒纵骏骝,转山麓临溪岸,不觉的早到前山。(云)兀那小校每,等众将来议事,则说我睡哩。(卒子云)理会的。(正末唱)
【鹊踏枝】把门人谨牢口,切莫要漏机关。我如今一探贼情,二去盘桓。不一时践征尘便返,则要您在军中坚守营盘。
(卒子云)俺元帅去偷观金墉城池去了,着俺牢守营寨,无甚事,俺回帐房中去也。(下)(正末云)来到山边,并无一个鸟兽,再往山后观看去也。(唱)
【寄生草】呀!恰转过山峰畔,又来到阔涧滩。只见那青松桧柏侵霄汉,怪石峻岭难模范。周围四下都观看,只见枯坟野冢倒石碑,荒凉古道飞寒雁。(做看科)(外扮白鹿上跑科了)(正末云)可是奇怪也,兀的不是只白鹿?不免赶将去。我拈弓在手,着箭!(唱)
【幺篇】忙纵马临边塞,拽雕弓身慢翻。则俺那骅骝心急嫌蹄慢,将白鹿便往山后赶,放雕翎的的相侵犯。转山坡不见去如飞,霎时间风过休惊散。(见射箭科)(白鹿带箭下)(正末云)白鹿中了吾一箭,不见了,兀的不是座城池?好是盖造的好也!(唱)
【金盏儿】我则见柳阴繁,映河滩,绕城池一带依平岸,则见那戍楼高耸接云间。门排金甲士,桥竖赤旗幡,金牌书大字,墉府魏都关。
(程咬金上,云)马跨骅骝疾似风,宣花月斧手中轮。忽听城外军情事,急出城来探事情。某程咬金是也。奉魏王的命,着我巡绰边境,远远的见一个人走,不知是那里来的,不兔去拿将来问他。(正末云)兀的不城内一个将军来了也!可怎生是好?我纵马逃难去也。(唱)
【幺篇】见一人急高呼骤征马宛,慌的我兜战马疾回还。心忙意急将人盼。那将军银盔凤翅逞威颜。他那里纵心追吾紧,我这里叉子告人难。见一座神堂高庙古,且闪在这其间。
(云)原来是老君堂,不免进去。这是老君圣像,尊神与某金鞭指路,圣手遮拦!我将门关上。神灵保护某者!(程咬金赶到科,云)是一座老君堂庙。此人躲在这庙里,他也逃不出命去。必然出这庙来。我在此树边掩映着,等他出来时,着他死于斧下。(秦叔宝上,云)某乃秦叔宝是也。有程咬金赶着一人,往这老君堂去了,我赶上看是何人也。(做见科)(程咬金云)叔宝将军,我追赶着一人,往这老君堂来,今在此务要生擒活拿,我用斧劈开这庙门,看是甚么人。(正末云)将军饶性命!(程咬金做劈门科,云)我也不认的你是何人,你吃吾一斧!(秦叔宝用锏架住斧科,云)程将军不可伤其性命,可斟酌行。(程咬金云)既然叔宝劝我,且饶他一斧。小校,将此人执缚定,拿至金墉城,见俺魏王去来。(秦叔宝做背科,云)兀那犯边的将军,你端的是何人也?(正末唱)
【尾声】我便是唐国一藩臣,今日个误把金墉犯。便好道祸临身悔之已晚,恨不听天罡言语拦。凤凰雏落在笼樊。惹愁烦,甚日将师班?把我那盖世英雄一笔删。也是我一时性情上疏散,倒做了机谋中破绽。看何时逃难离边关。(同秦叔宝下)
第二折
(外扮刘文静引卒子上,云)小官刘文静是也。自从唐元帅与众将征伐洛阳去,未见回来,左右门首看者,若来时,报复我知道。(卒子云)理会的。(袁天罡同众将上,云)某袁天罡是也。俺众将星夜来到咸阳,火速临朝,先见刘文静去。可早来到也。令人报复去,道有俺众将来了也。(卒子报科)(刘文静云)着进来。(卒子云)着进去。(做见科)(刘文静云)众大人,马上索是辛苦也。怎生不见元帅来?(天罡云)兵到北邙山下,我算元帅有一百日大灾,元帅不听私出去,被李密差程咬金拿将去了也。(刘文静云)大人放心,我与李密有亲,我务要去金墉城,见了李密,亲自取元帅,走一遭去。左右将马来!急骤骅骝奔外邦,心忙不惮路荒凉。若还到的金墉地,管教元帅赴咸阳。(下)(袁天罡)大人不可去!我算他也有一百日大灾,他也不可去。(下)(李密引卒子上,云)某乃李密是也。谁想唐秦王侵犯我国,被程咬金拿将来,如今下在南牢。令人门首看者,看有甚么人来。(刘文静上,云)小管刘文静是也。自从离了咸阳,不觉到了金墉。不免进城见魏王去。可早来到也。令人报复去,道有威阳使命来到了也。(卒子云)喏!报的大王得知,有咸阳使命刘文静来了也。(李密云)着他过来。(卒子云)理会的。着你过去。(刘文静做见科)(李密云)你不是刘文静?(刘文静云)小官是也。有敕谕在此。(刘文静念云)唐君敕谕魏王座前:今有秦王领兵,剿杀天下群雄,不想误犯洛阳边境被获,今差使臣前去,将千金之资请罪,放还本国,惟王鉴之。(李密听念毕怒科,云)你这厮!你因与我有关亲,你归唐王,各事一主。敌国之臣,怎敢大胆?左右,与我拿着这厮,下在南牢中去!(卒子做拿科)(下)(李密云)颇奈无知大不良,倚亲来此恼吾肠。二人下在南牢内,管教永不到家乡。(下)(外扮徐懋功上,云)鼎鼐调和理庶民,安邦定国立功勋。为臣辅弼行忠孝,堪作凌烟阁上人。小官姓徐,双名世勅勣,字懋功是也。幼而习文,颇知韬略之书。因豪杰并起,某先随翟让起义于瓦岗,因除翟让,后佐于魏王李密手下。见今魏王手下,有雄兵百万,战将千员,其中有二士、五虎、三熊、八彪,据于金墉城。此处粮多草广,奉秦王之命,大赦囚犯之人,差小宫同魏微、秦叔宝,往牢中放罪人去。领敕到衙,等他二人束时,同共开诏。小校门首觑者,等魏徵、秦叔宝二位大人来时,报复我知道。(卒子云)理会的。(外扮魏徵同秦叔宝上)(魏徵云)小官姓魏,名徵,字玄成。小官幼习儒业,颇看诗书。因天下群雄并起,小官同徐懋功等今佐于魏王李密麾下。俺这金墉城魏王,多招
将士,广结英雄,积草屯粮。俺魏王领兵,与孟海公相持去了,教俺同徐懋功、秦叔宝二位大人,固守城池。不想杀了孟海公,得了沧州,今差使命来,教俺大赦金墉城的囚犯,着小官同往牢中,释放罪人去。今领敕书到衙门,同共开此诏书去。可早来到也。小校报复去,道某来了也。(卒子云)理会的。(报科,云)喏!报的大人得知,有魏徵、秦叔宝来了也。(徐懋功云)道有请。(卒子云)理会的。有请。(众见科)(秦叔宝云)看了诏书内,此一句单说着唐元帅刘文静的事。我有一句话,敢说也不敢也?(徐懋功云)将军有话,但说不妨。(秦叔宝云)我想唐家国坐咸阳,人心拱服,这唐元帅上应天命,下合人心,兵行得胜,马到成功。被程咬金赶到老君堂,某见有异相,我想俺魏王所行之事,闭塞贤门,有功不赏,有罪不罚,暗诛贤士,天不降祥,乃义理不辨,望大人每详之。(徐懋功云)公言者当也。左右人,牢中取出唐元帅刘文静来。(正末云)某唐元帅是也。自离了咸阳,悔不听袁天罡之言,果遭他人之手。刘文静,谁着你来也?(刘文静云)为元帅之苦,避死贪生,何为忠臣也?恰才叫俺每,不免走一遭去。(正末云)有何人搭救俺也呵!(唱)
【中吕】【粉蝶儿】俺如今度日如年,遭缧绁心中嗟怨。悔不听贤相之言,自为载看金墉,寻白鹿,怎生敢相犯?他将我拿到厅前,下南牢不由人分辨。(刘文静云)元帅,休要恼怒,权且奈心也。(正末唱)
【醉春风】不由咱心内恼泪珠垂,也是咱时运蹇。不信那贤臣言语受忄西惶,悔时节晚、晚!恨不的驾雾腾云,臂生两翅,飞出狱院。
(做见科)(徐懋功云)如今魏王大恩赦罪,内说"南牢二子,不放还乡。"你二人休想还乡也!(正末唱)
【上小楼】听说罢愁眉泪眼,则是望恩官方便。我如今犯法违条,扰乱边疆,罪可当然。忙跪下,三位官,将诏书更变。(徐懋功云)俺若救了你,便来报仇也。(正末唱)咱非敢再兴兵又来交战。
(魏徵云)你不是等闲人。俺如今救了你,到后来有大望也。(秦叔宝云)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佐。闻说唐君德胜尧舜,钦文敬武,天下纷纷,以有德而伐无德,以有仁而伐不仁,如今望二位大人主意也。(正末唱)
【十二月】则是望恩官可怜,若道是放我回旋,到的那咸阳里,久后拜谢明贤。
(徐懋功云)快休动人马也。(正末唱)
【尧民歌】呀咱每怎敢报衔冤?到来朝一一诉三贤,险些儿一命丧黄泉。多谢恩官救咱言,今也波年,今年得凯旋,异日见恩官面。
(魏徵云)此言决不可漏泄。"不"字出头,改个"本"字。(徐懋功云)大妙!大妙!一字抵万金之价。左右人开了枷锁,您二人路上小心仔细。俺三人改诏书,放你还邦也。(正末云)谢了三位恩人!(唱)
【耍孩儿】今日个多承贤士恩难断,救得俺时间倒悬。回朝亲奏玉阶前,不忘了施恩德改诏哀怜。我自想英魂丧在金墉地,岂知道今朝还帝辇。忙把行途践。此恩此德,肺腑难言。
(徐懋功云)元帅记着俺三人也!(正末云)我切切在心,亦不敢忘也。(唱)
【尾声】俺如今拜别了即便还,赴家乡朝御前。何朝见得恩官面?若要是归到咸阳,避甚么路儿远!(下)
(秦叔宝云)今日改诏救了秦王,乃魏徵大人之功也。若是魏王见责,俺三人一面承当。各归本府去来也。公门之处好修行,三人改诏放英雄。如今欺公为主施恩义,人生何处不相逢。(同下)
楔子
(外扮萧铣同萧虎、萧彪领卒子上)(萧铣云)泰山顶上刀磨缺,北海波中马饮枯。男子三十身不立,枉作堂堂大丈夫。某乃大将萧铣是也。因隋失其政,天下豪杰并起,各占封疆,某聚集军马数万,独占江南九郡之地。某麾下有兄弟二人,乃是萧虎、萧彪是也。又有一员大将,乃是高熊,此人十分英勇,不期李密占了金墉城,又闻的李渊领着他子父兵独占天下,在此咸阳,自称大唐神尧高祖,他不忿天下豪杰之心,今要并吞天下。今着唐童为帅,领大势人马,来征俺江南。某想来,有雄兵百万,战将千员,兄弟每,量唐童何足道哉也!(萧虎云)尊兄在上,既然唐元帅领兵征俺江南,必然运机对敌,俺随后发兵,拒敌大唐,有何不可?(萧铣云)兄弟,大唐将勇兵雄,可用意剿杀他也。(萧虎云)大王,俺这里百万雄兵,都是好汉,量唐元帅到的那里也!(萧铣云)二兄弟萧彪,你可小心与唐将相持,着志者。(萧彪云)大王,俺二人紧跟着哥哥出马,分胜败定在今朝也。(萧铣云)兀那小校,与我唤将大将高熊来者。(卒子云)理会的。高将军安在?(净扮高熊上,云)我做将军古怪,厮杀相持无赛。常川吊下马来,至今跌破脑袋。某乃大将高熊是也。十八般武艺,无一件儿是会的。论文一口气直念到"蒋沈韩杨",论武调队子歪缠到底。在教场里竖蜻蜓耍子,巴都儿来报大王呼唤,不知有何将令,小学生跑一遭去。可早来到也。小校报复去,道有大将高雄来了也。(卒子做报科,云)理会的。喏!高将军来了也。(萧铣云)着他过来。(卒子云)理会的。着你过去哩,(做见科,云)老元帅,小人剑甲在身,不能打腿。唤小将有何事?(萧铣云)高熊,唤你来不为别,今有大唐领大势军马,与俺拒敌,说他每十分英勇,你可与他拒敌,小心在意者。(高熊云)得令。奉大王将令,统领十万雄兵,亲为合后,杀唐兵走一遭去。大小三军,听我放屁,未曾上马,先吃一醉。不穿铁甲,披着镐被。撞见唐兵。和他对垒。射将箭来。舒着大腿。丢了残生,黄泉做鬼。十万兵摆列刀枪,一个个跨上绵羊。遇相持准备逃命,夹回马跑到良乡。(下)(萧铣云)高熊与唐兵交战去了也。两个兄弟,咱领大势军兵,整搠人马去接应,与唐兵相持厮杀,走一遭去。。雄兵百万列枪刀,个个威风杀气高。。若还撞见唐兵将,决定斩首不相饶。(同下)(刘文静上,云)近来脱离金墉难,复为唐朝股肱臣。小官乃刘文静是也。自从搭救主公,不期李密将某也囚入南牢,多亏魏徵改诏,放秦王并某还邦。今李密兵败势倾,奉大唐圣人的命,着奏王亲自为帅,统兵十万,南征萧铣。某为前哨,先
在此清风玲等候。尘土起处。唐元帅敢待天也。(正末同奏叔宝、段志玄上)(正末云)某乃秦王李世民是也,多亏魏徵改诏。放某还乡,今李密亡家丧国,某表父王圣命,着某南征萧铣,挂印为帅。某同此三将。乃秦叔宝、段志玄等,领兵到此金沙滩。某先差马三宝在清风岭截杀贼兵。二将军,看俺这唐兵,是好威势也!(秦叔宝云)元帅,俺这唐兵人强马壮,耀武扬威,真个是将勇兵骁也!(段忘玄云)元帅,俺唐兵旌旗千里,杀气冲霄,量萧铣何足道哉!(正末云)远远的不是刘文静的旗号至近也?(刘文静见正末下马科,云)元帅,小官刘文静,前哨军马在此谨候也。(正末云)大小三军,摆开阵势,萧铣敢待末也。(萧铣同萧虎、萧彪上)(萧铣云)大小三军摆的严整着!(萧虎云)元帅,小将每知道。萧彪你合后着。(萧彪云)我知道了。(正东云)采者何入?(萧铣云)某乃大将萧铣是也。你来者何人?(正末云)其乃大唐元帅秦王是也。无那萧铣,及早下马受降!(萧铣云)量你到的那里!(正末云)操鼓来。(众将一齐战科)(唱)
【仙吕】【赏花时】我与你纵马横刀去战敌,杀气腾腾映日起。助阵鼓凯春雷。(秦叔宝锏打恒萧虎科,云)萧虎吃吾一锏着!(萧虎中锏科)(下)(正末唱)恰便似鞭伏了盗跖。(段志玄云)萧彪吃吾一剑!(中剑私)(下)(正末唱)龙泉下鲜血染锦征衣。(萧铣云)你杀了我两个兄弟,更待干罢!我和你决战九千合。(正末云)二将靠后,某单战萧铣。(萧铣云)操鼓来!(正末唱)
【幺篇】再交马刀迎画杆戟,轻展猿猱斩逆贼。(萧铣云)唐童是英勇,我近不得他,我逃命走了罢。(正末唱)杀的他七魄散五魂飞。(云)萧铣吃吾一刀!(萧铣中刀)(下)(卒子报科,云)俺元帅刀劈了萧铣,得了胜也。(正末唱)见小校登时间报喜,今门个敲金镫齐唱着凯歌回。(同下)
(净扮高熊上,云)某乃高熊是也。某领着十万雄兵,与大唐家交战,故意截住唐元帅回路。大小巴都儿,摆开阵势。来者何人?(马三宝引卒子土,云)某乃唐将马三宝是也。奉唐元帅将令,差某领三万精兵,在此清风岭接应。闻知元帅得胜还营,有萧铣手下余党未退,截俺唐兵回路。远远的尘土起处,不是贼兵至也?(净高熊云)某乃江南大将高熊是也,故来截你回路。你见我手中的钺斧么?我和你决战九千七百六个四合半,才显我老高的手段也。你来者何人?(马三宝云)某乃唐将马三宝是也。(二将做战科)(高熊云)花腔边鼓擂,杂彩绣旗摇。众将齐呐喊,二骑马相交。(高熊云)这马将军十分英勇,我敌不住他,我虚劈一斧逃命走了罢。(马三宝做枪刺科)(高熊倒科,云)我死也。(下)(马三宝云)谁想高熊截俺唐兵回路,被某枪刺高熊,剿杀了贼兵败将。班师回还,回元帅话去来。颇奈高熊觅战争,故来截路当唐兵。被吾枪刺贼兵死,得胜回朝奏圣君。(下)
第三折
(外扮李靖上,云)得胜班师报捷回,秦王立国展兵机。阵前一战诛萧铣,青史书名万古题。某乃军师李靖是也。闻知唐元帅南征萧铣,一鼓而下,得胜班师回国。我使的一个报喜的探子去了也,这早晚敢待来也。(正末云)一场好厮杀也呵!(唱)
【黄钟】【醉花阴】百万天兵喊声炒,自古无今番战讨。凭虎略显龙韬,奉命兴师,有道伐无道。则-阵定唐朝,听小校从头,(做见科,云)报、报!喏!(唱)说这遭。
(李靖云)好探子也!从那阵面土来,看他那喜色旺气:锦袄偏宣锦战裙,全环双衬渗青巾。阵前查探军情事,专听来人仔细陈。俺唐兵与萧铣两家对住阵,怎生相持厮杀来,你喘息定,慢慢的说一遍。(正末唱)
【喜迁莺】我则见密排军校,明晃晃剑戟枪刀,英豪。征尘笼罩,骨刺剌的旅旗杂彩摇。杀气飘,如虎豹征人勇烈,似蛟龙战马咆哮。
(李靖云)好厮杀也!那壁厢萧铣、萧虎、萧彪出马,俺这厢唐元帅、秦叔宝、段志玄三将临阵,好相持也!六员将顿剑摇环,六匹马踢跳弯奔。六军勇冲围破阵。六人战胆战心寒。六般儿渗人兵器,似那六天兵降下天关。六沉枪阔剑巨斧,六丁神混战人间。六员大将,怎交马耀武扬威,兀那探子,你慢慢的再说一遍。(正末唱)
【出队子】六员将雄如虎豹,逞英雄秦叔宝。皮楞锏将难逃,萧虎舒时该命夭。(云)俺段志玄,(唱)剑斩萧彪阵倒。
(争靖云)俺秦叔宝仗着唐元帅的威风.锏打死萧虎;段志玄显大将的英雄,剑斩了萧彪。好相持也!叔宝英雄不可当,全凭铁锏保封疆。打翻萧虎难逃命,更有将军段志玄。剑斩萧彪魂魄散,阵前萧铣大开言,单搦秦王双战斗,今朝目下定江山。俺秦叔宝、段志玄杀翻了萧虎、萧彪,那萧铣在阵前厉声高叫,奈俺元帅,怎生相持,探子你慢慢的再说一遍者。(正末唱)
【刮地风】恶狠狠萧铣军前施燥暴,搦元帅比并低高。俺秦王听罢呷呷笑,纵马轮刀,垓心内显耀英豪。阵面亡并不相饶,见画戟来钢刀去,怒气相交。有百十合不定交,耍辨个清浊。俺元帅刀起人头落,呀!敢血淋漓锦战袍。
(李靖云)俺元帅与萧铣战到百十合上,见萧铣筋弛力尽,马困人乏,望元帅虚刺一方天画杆戟来。俺元帅举起雁翎刀,立诛了萧铣。则见金盔倒偃,两脚登空,倒于马下。元帅英雄播四方,能文善武世无双。南征萧铣功劳大,刀劈贼徒定万邦。天下豪杰皆上表,威镇乾坤罢刀枪。真为白玉擎天柱,堪作黄金架海梁。唐元帅立诛了萧铣,怎生杀败残兵将,你慢慢的再说一遍。(正末唱)
【四门子】俺元帅斩将驱军校,杀残兵无路逃。把城郭收将军士又招,下江南远征真一扫,府库又封,臣子又朝,-处处归降顺了。
(李靖云)俺唐元帅诛了萧铣,有贼将手下余党,围住秦王。俺元帅托赖圣人洪福,剿杀败残兵将,好英雄也!文武双全将相才,气冲牛斗卷江淮。江南地面属唐国,天下诸侯上表来。后有高熊截住俺元帅归路,不期马三保敌住,枪刺死高熊,平收一国。见今四海咸宁,万民乐业,真乃太平之世。探子你再说一遍。(正末唱)
【古水仙子】呀、呀、呀万方宁仰圣朝,纳土称臣皆上表。美、美、美风雨调和军民安乐,见、见、见四夷人来进宝。太子年五谷丰饶,将、将、将十八处擅改皆尽剿。俺秦王谨奉尊君诏,是是是平萧铣定唐朝。
(李靖云)俺唐元帅平定了江南,探子无甚事,自回本营中去。(正末唱)
【尾声】四海称臣万民乐,建立下盖世功劳,万万载愿吾皇登大宝。(下)
(李靖云)探子去了也。俺圣朝军马得了胜也,这的是真天子百灵咸助方显大将军八面威风(下)
第四折
(冲末扮殿头官引卒子上,云)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小宫乃殿头官是也。今日早朝,飞报军情来,奏说俺唐元帅为观看北邙山,教魏王李密所获,圣人差刘文静为使,赍敕与李密讲和去。不想李密将此二人,都下在南牢。今闻的李密收了沧州,杀了孟海公,赦此一城罪犯之人,不想诏书内一应囚犯俱放了,则不放俺唐元帅等二人。有刘文静所央魏徵等改了诏书,将俺唐元帅等二人释放了。今又奉命征伐江南,剿杀了萧铣等,又得了人马粮草无数。今全功得胜,表圣人的命,着小官传与该衙门安排筵宴。犒劳大小众碑。就差一使分。前去加言踢赏,小官在此帅府等侯,少校门首觑着,若唐元帅等采时,报复我知道。(本子云)理会的。(正末同秦叔宝、段志玄上)(正末云)某乃唐元帅是也。平定江南已回,今日班师。秦将军,俺入朝见圣人去来,(秦叔宝云)遥望京师不远,今已得胜还朝。大小将军,是好威风也呵!(正末唱)
【双调】【新水令】立诛萧铣靖边庭,托赖着一人有庆。班师回帝辇。领将到神京,报捷连声。临帅府听宣命。
(云)可早来到帅府门首也。小校报复去。有秦王等下马也。(卒子云)理会的。喏!报的大人得知,有唐元帅等下马,见在府门首也。(殿头官云)道有请。(卒子云)理会的。大人有请。(做见科)(殿头官云)唐元帅于国有功,与众将甚是辛苦也。(正末云)老宰辅治朝纲不易也。(殿头官云)元帅,似此智勇妙算,名扬天下,实乃国家磬石之固。(正末云)大人,非某之能,托赖尊君洪福,并二位将军之能也。(秦叔宝云)老宰辅,此一场非俺二将之能,仰赖元帅虎威。(段志玄云)老大人,俺二将杀了萧虎、萧彪,总不如元帅战敌贼首,立诛萧铣。今日定了太平也。(殿头官云)元帅,一来尊君洪福,二来元帅谋略过人,今日得了胜也。(正末唱)
【沉醉东风】奉敕旨征南远行,奸邪萧铣排兵。无徒萧虎强,怎比秦琼胜,则一锏丧了残生。颇奈萧彪寻战争,(云)被俺段志玄,(唱)宝剑斩安边定境。(殿头官云)元帅之能,不在诸葛武侯之下,量萧铣到的那里也!(正末唱)
【挂玉钧】萧铣英雄武艺能,方天戟横持定。出马开旗呐喊声,我刀过处无回颈,有似那斩蔡阳,霎时诛谗佞,将他那百万貔貅,一扫皆平。(殿头官云)元帅少待,小校就请季靖军师,将那收复了李密手下众将官,都与我拿将来者。(卒子云)理会的。李靖军师。大人有请。(李靖同卒子拿程咬金上,云)小官李靖是也。今有魏王李密手下大小众将,尽皆归降俺大唐,内有一人,乃是程咬金。此人当日将俺秦王主公拿至金墉城,多亏魏徵改诏,放俺元帅还邦。今日程咬金投降,未知秦王尊意,怎生决断。小官将程咬金执缚定,拿见秦王去。可早来到帅府门首也。小校报复去,有李靖军师来了也。(卒子云)理会的。报的大人得知,有李靖军师等来了也。(殿头官云)道有请。(做见科)(李靖云)大人,俺元帅平定了江南。深有汗马之功劳也。(正末云)军师真乃扶持社稷股肱之巨也。(李靖云)不敢不敢。小宫此一来有一事启知元帅。(正末云)军师有何事?(李靖云)如今李密手下大小众将。尽皆降俺大唐。内有一将乃是程咬金。某想此人手持宣花斧,追赶元帅,拿至金墉城。谁想今日程咬金投降,将此人执缚定了,拿来见元帅。见在帅府门首也。(做拿见科)(正末云)着他过来。(卒子云)理会的。左右人拿将过去!(李靖云)元帅,则他便是程咬金。(程交金云)大王,小将乃亡家之巨,前者不可追袭大王,小将有弥天之罪,今日投降。小将情愿纳头受死于大王斧钺之下也。(正末云)军师众大人听者,为人臣者当以尽忠报国,程咬金追某至老君堂,此人当时尽忠于魏王,未识某矣。今天投唐,某肯念其前仇?岂不闻桀犬吠尧,非尧不仁,皆各认其主。某今将程咬全将军举入朝中,必当重用。我亲释其缚也。(正末解程咬金绳私)(程咬金云)感蒙大王,赦臣万死,大王若纳微臣为将,我舍一腔热血,尽忠竭力,报大王不杀之恩。(正末云)程将军但放心,某奏过尊君,必有重用,封官赐赏也。(程咬金做拜谢科)(殿头宫云)左右人抬上果桌来者。(做递酒科)(殿头官云)元帅满饮此杯。(正末云)某也饮酒,老宰辅同军师与众将,今日与某正当龙虎风云会。(殿头官云)钦赐筵宴,庆功饮酒,正当其礼也。(正末唱)
【川拨棹】开玳筵庆功成,劝金杯饮醁酉需。文武公卿笑语欢声,乐酌酶方归画庭,献烹炰佳馔馨。(殿头官云)剿杀天下群雄,天下太平,方今四海晏然也。(正末唱)
【梅花酒】见如今太平,战争尽皆宁。千邦万国来朝正,金枝玉叶永延龄,风调雨顺年丰盛。(李靖云)皆托文武之能也。(正末唱)
【七兄弟】呀!文臣每尽调鼎武将每操兵,是处咸亨,法正官清。愿吾早圣寿安万万岁祝遐龄。三边静,四海清,灵芝现,醴泉生,庆云灿,景星明。(殿头官云)皆因是圣天子洪福齐天,文武每保安社稷,皆丰稔之世也。(正末唱)
【收江南】呀!托赖着圣朝天子重群英,贤臣良将辅朝廷。中原清宴贺升平,幸仓廒满盈,保皇图一统万年兴。
(外扮使命冲上,云)雷霆驱号令,星斗焕文章。小官乃天朝使命是也。奉圣人的命,着其直至元帅府,加官赐赏走一遭去。可早来到也。唐元帅装香采,并大小众将,望阙跪者,听圣人的命,加官赐赏也。(正末同众将跪科,云)大小众将,谨听敕旨!(使命云)您听者:因李堵侮慢朝纲,金墉城积革屯粮。唐元帅偷观入境。程咬金各佐主追赶秦王。斧劈在老君堂内,秦叔宝锏架住真表忠良。袁天罡算百日之难,亏魏征改诏书释放还乡。王世充兵败李密,有萧铣不顺大唐。圣敕封秦王为帅,统雄师征讨南方。供洪福立诛萧诜,破奸邪展三开疆。奉圣命加官赐赏,排御宴犒劳非常。加秦王继承后位,秦琼等位至都堂。扶社稷万年一统。保皇图帝道遐昌。
题目唐秦王误看金墉府
正名程咬金斧劈老君堂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依依 一作: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