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庠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人物生平

  宋庠的祖先是宋国君主宋微子。其高祖宋绅,于唐昭宗时任御史中丞,因言语不当而获罪免职,举家迁于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双塔集村(今河南商丘民权县双塔乡双塔集村),遂为双塔乡双塔集村人。

  宋庠生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他幼年时同弟弟宋祁随父在外地读书,稍长离父还乡。宋庠初名宋郊,后因御史言其“姓符国号,名应郊天”,郊和交同音,交含有交替的意思,宋仁宗命其改名,宋郊因而改名宋庠,更字公序。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宋祁两兄弟,同举甲子科进士。礼部奏宋祁第一,宋庠第三,刘太后(章献皇后)不欲以弟先兄,乃擢宋庠第一,而置宋祁第十,故有兄弟“双状元”之称。由此宋庠成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的“连中三元”之人。

  宋庠中状元后,擢大理评事、同判襄州。后被刘太后看中,破格升为太子中允、直史馆,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再迁左正言。

  仁宗郭皇后被废时,宋庠与御史伏在官署争辩,被处以罚金。许久后,宋庠任知制诰。曾上疏建议科举应文武分试,被采纳。不久,兼任史馆修撰、知审刑院。当时,密州一霸王澥私自造酒,并杀人灭口,宋庠不顾当朝宰相陈尧佐说情,坚决地判王澥死刑,大快民心。

  宝元(1038年—1040年)年间,宋庠以右谏议大夫职任参知政事,拜相。宋庠为相儒雅,遇事是非分明,因与宰相吕夷简不和,被排挤,加之弹劾范仲淹,被贬知扬州。范仲淹变法失败,朝廷遂擢宋庠为枢密使。

  庆历三年(1043年),因其子与匪人交结,出知河南府,徙知许州、河阳。

  庆历七年(1047年),春旱,用汉灾异策免三公故事,罢宰相贾昌朝,辅臣皆削一官,宋庠为右谏议大夫。庆历八年(1048年),除尚书工部侍郎,充枢密使。

  皇祐元年(1049年),拜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久居相位,终无建树。

  皇祐三年(1051年),又因家法不严,纵容子弟过错,遭包拯弹劾而被罢相,出知河南府,几经迁徙,鬓染秋霜,被仁宗封为莒国公。

  治平元年(1064年),宋庠请求告老还乡,不准,改封郑国公,称镇武宁军,出判亳州。宋庠前后所至,以慎静为治,及再登用,遂沉浮自安。晚年笃爱幼子,带子赴任,至亳州后多次请求告老还乡,最后,以司空身份致仕。

  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宋庠病故于家,享年七十一岁。朝廷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元献(一作元宪)。帝撰其碑曰:“忠规德范之碑”。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人物生平

  宋庠的祖先是宋国君主宋微子。其高祖宋绅,于唐昭宗时任御史中丞,因言语不当而获罪免职,举家迁于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双塔集村(今河南商丘民权县双塔乡双塔集村),遂为双塔乡双塔集村人。

  宋庠生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他幼年时同弟弟宋祁随父在外地读书,稍长离父还乡。宋庠初名宋郊,后因御史言其“姓符国号,名应郊天”,郊和交同音,交含有交替的意思,宋仁宗命其改名,宋郊因而改名宋庠,更字公序。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宋祁两兄弟,同举甲子科进士。礼部奏宋祁第一,宋庠第三,刘太后(章献皇后)不欲以弟先兄,乃擢宋庠第一,而置宋祁第十,故有兄弟“双状元”之称。由此宋庠成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的“连中三元”之人。

  宋庠中状元后,擢大理评事、同判襄州。后被刘太后看中,破格升为太子中允、直史馆,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再迁左正言。

  仁宗郭皇后被废时,宋庠与御史伏在官署争辩,被处以罚金。许久后,宋庠任知制诰。曾上疏建议科举应文武分试,被采纳。不久,兼任史馆修撰、知审刑院。当时,密州一霸王澥私自造酒,并杀人灭口,宋庠不顾当朝宰相陈尧佐说情,坚决地判王澥死刑,大快民心。

  宝元(1038年—1040年)年间,宋庠以右谏议大夫职任参知政事,拜相。宋庠为相儒雅,遇事是非分明,因与宰相吕夷简不和,被排挤,加之弹劾范仲淹,被贬知扬州。范仲淹变法失败,朝廷遂擢宋庠为枢密使。

  庆历三年(1043年),因其子与匪人交结,出知河南府,徙知许州、河阳。

  庆历七年(1047年),春旱,用汉灾异策免三公故事,罢宰相贾昌朝,辅臣皆削一官,宋庠为右谏议大夫。庆历八年(1048年),除尚书工部侍郎,充枢密使。

  皇祐元年(1049年),拜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久居相位,终无建树。

  皇祐三年(1051年),又因家法不严,纵容子弟过错,遭包拯弹劾而被罢相,出知河南府,几经迁徙,鬓染秋霜,被仁宗封为莒国公。

  治平元年(1064年),宋庠请求告老还乡,不准,改封郑国公,称镇武宁军,出判亳州。宋庠前后所至,以慎静为治,及再登用,遂沉浮自安。晚年笃爱幼子,带子赴任,至亳州后多次请求告老还乡,最后,以司空身份致仕。

  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宋庠病故于家,享年七十一岁。朝廷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元献(一作元宪)。帝撰其碑曰:“忠规德范之碑”。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学成就

  宋庠与弟宋祁应举时,俱以文学名闻天下。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善于纠正谬讹。

  宋庠曾校定《国语》;撰《国语补音》三卷;又辑《纪年通谱》,区别正闰,为十二卷。另有《掖垣从志》,三卷;《尊号录》一卷;《别集》四十卷。

  有文集四十四卷,已散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得宋庠诗文,编为《宋元宪集》四十卷。 [7]  《全宋诗》辑其诗十四卷。

  书法传世作品有《致宫使少卿尺牍》。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轶事典故

  麈史

  乡人传元宪母梦朱衣人畀一大珠,受而怀之,既寤,犹觉暖,已而生元宪。后又梦前朱衣人携文选一部与之,遂生景文,故小字选哥。

  宋元献继母,乃吾里朱氏也。元宪与仲氏景文因依外家,就学安陆,居贫。冬至,召同人饮,元宪谓客曰:“至节无以为具,独有先人剑鞘上裹得银一两,粗以办节。”乃笑曰:“冬至吃剑鞘,年节当吃剑耳。”予先君未冠居下座,尝曰:“观二公居贫,燕笑自若,宜后享名位。”

  救蚁

  宋朝宋郊(即庠未第时原名),弟祁,雍邱人,天圣初与弟同举进士。未第时,有僧相之云:“小宋大魁天下,大宋亦不失科甲。”后数日僧见郊,异之曰:“君何满面阴骘纹,似救数万生命者。”郊曰:“惟前日见蚁被水淹,戏将竹编桥渡之。”僧曰:“即此便是,当大魁天下。”后有章献太后不欲以弟先兄之事。果如此也。后人为纪念宋庠救蚁事迹,修建了桥,命名为渡蚁桥。(现地广水市南门)

  类苑

  宋郑公初名郊,字伯庠,有忌其先进者谮之,谓其姓符国号,名应郊天。又曰:“郊音交,交者,替代之名也。宋交,其言不祥。”仁宗命改之,乃改名庠,字公序。

  青箱杂记

  夏文庄守安州,宋莒公兄弟尚布衣,文庄异待之,命作落花诗,莒公一联云:“汉皋佩冷临江失,金谷楼空到地香。”子京一联云:“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存半面妆。”文庄曰:“咏落花而不言落,大宋当状元及第。又风骨秀重,异日当作宰相。小宋非所及,然亦须登严近。”后皆如其言。文庄在河阳,莒公登庸,以别纸贺曰:“所喜者昔年安陆已识台光。”盖为是也。

  宋莒公平时分题课赋,每屈于子京。及作鸷鸟不双赋,则子京去兄远甚。莒公遂擅场。

  湘山野录

  宋郑公庠省试良玉不琢赋,号为擅场。时胥内翰偃酷爱之,谓非二宋不能作,奈何重押一韵,有“怀奇擅名”及“而无刻画之名”之句,深惜之。密为改擅名为擅声,置之第一。迨发试卷,果郑公也。王平甫撰胥公碑云:“诸孤幼甚,归于润州。平日荐擢相踵,而材势大显者,无一人为助,独宋郑公恤其家甚厚。”

  西清诗话

  宋元宪为内相,望临一时,且大用矣。同列有谮其姓宋名郊非便,公奉诏,更名庠,意殊怏怏。会用新名移书与叶清臣,仍呼同年。叶戏答曰:“清臣是宋郊第六入选,编阅小录无宋庠。不知何许人?”公因寄一绝云:“纸尾勤勤问姓名,禁林依旧沾华缨,莫惊书录称臣向,即是当年刘更生。”本朝状头入相者,吕文穆、王文正、李文定、宋元宪。元宪登庸,知制诰,石扬休贺以诗曰:“皇朝四十三龙首,身到黄扉止四人。”副枢王伯庸尧臣曰:“何不道已四人,而特言止,惜哉。”盖伯庸继元宪魁天下,未几薨于位。自庆历距今,迄未有继者,异哉!

  钱氏私志

  宋丞相精字学,在政府,堂吏书牒尾以俗体书宋作宋,公不肯下笔,曰:“此非吾姓。”堂吏惶恐改之,乃肯书名。归田录俗书宋字木下作两点。

  宋庠在政府,上元夜在书院读周易,闻小宋点华灯拥歌妓醉饮。翼日谕所亲令诮让云:“相公寄语学士,闻昨夜烧灯夜宴,穷极奢侈,不知记得某年上元同在某州州学内吃虀饭时否?”学士笑曰:“却须寄语相公,不知某年吃虀饭是为甚底?”

  涑水纪闻

  吕申公作相,宋郑公参知政事。吕素不悦范希文。一日希文答元昊书,录本奏呈。吕在中书,自语曰:“岂有边将与叛臣通书。”又云:“奏本如此,又不知其所与书何所言也。”以此激宋。宋明日上殿,果入札子论希文。仁宗沉吟久之,曰:“范仲淹莫不致如此。”吕公徐应曰:“擅答书不得无罪,然谓之有他心,则非也。”宋公色沮无辞。明日,宋出知扬州。又二年,希文参知政事,宋尚在扬,以长书谢过,云为佥人所使。其后宋公作相,荐范纯仁试馆职。纯仁尚以父前故,辞不愿举。

  东轩笔录

  宋元献初罢参政,知扬州,以双鹅赠梅尧臣。尧臣作诗曰:“昔居凤池上,曾食凤池萍。乞与江湖走,从教养素翎。不同王逸少,辛苦写黄庭。”宋公得诗,殊不悦。

  名臣言行录

  太原有弓箭社,宋相下令,籍为部伍,仍须用角弓。太原人贫,素用木弓,自此有卖牛买弓者。

  孔平仲谈苑

  钟著作生二女,长嫁宋氏,生庠、祁。季嫁常州薛秀才,生一女,为尼,与僧居和大师私,生一女,嫁潘秀才。潘有子名与稽,今为朝奉大夫。与稽视居和,盖外祖父也。居和以牛黄丸疗风疾者也,饮酒食肉,不守僧戒,然用心善良,每乡里疾疫,以药历诣诸家,救其所苦,或以钱赒之。薛尼于宋氏以姊妹亲常在京师。是时庠为翰林学士,尼还常州。和病,问:“京师谁为名族善人者?”尼曰:“吾所出入多矣,无如宋内翰家也。”和曰:“我死,则往托生。”尼曰:“狂僧,宋家郡君已娠矣,安得托生?”和曰:“吾必往也。”既而和死,人画一草虫于其臂。是日,宋家郡君将娩,祁之妻往视,见一紫衣僧入室,亟走避。既而闻儿啼,曰:“急令僧去,吾将视吾姒。”人曰:“未尝有僧也。”乃知所生子,乃和也。既长,形相酷似和,亦好饮酒食肉,隐然有草虫在其臂。名均国,为绛州太守。

  东斋记事

  蔡君谟云:“宋元宪公近之和气拂然袭人,景文则英采秀发,久视之,无一点尘气,真神仙中人也。”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轶事典故

  麈史

  乡人传元宪母梦朱衣人畀一大珠,受而怀之,既寤,犹觉暖,已而生元宪。后又梦前朱衣人携文选一部与之,遂生景文,故小字选哥。

  宋元献继母,乃吾里朱氏也。元宪与仲氏景文因依外家,就学安陆,居贫。冬至,召同人饮,元宪谓客曰:“至节无以为具,独有先人剑鞘上裹得银一两,粗以办节。”乃笑曰:“冬至吃剑鞘,年节当吃剑耳。”予先君未冠居下座,尝曰:“观二公居贫,燕笑自若,宜后享名位。”

  救蚁

  宋朝宋郊(即庠未第时原名),弟祁,雍邱人,天圣初与弟同举进士。未第时,有僧相之云:“小宋大魁天下,大宋亦不失科甲。”后数日僧见郊,异之曰:“君何满面阴骘纹,似救数万生命者。”郊曰:“惟前日见蚁被水淹,戏将竹编桥渡之。”僧曰:“即此便是,当大魁天下。”后有章献太后不欲以弟先兄之事。果如此也。后人为纪念宋庠救蚁事迹,修建了桥,命名为渡蚁桥。(现地广水市南门)

  类苑

  宋郑公初名郊,字伯庠,有忌其先进者谮之,谓其姓符国号,名应郊天。又曰:“郊音交,交者,替代之名也。宋交,其言不祥。”仁宗命改之,乃改名庠,字公序。

  青箱杂记

  夏文庄守安州,宋莒公兄弟尚布衣,文庄异待之,命作落花诗,莒公一联云:“汉皋佩冷临江失,金谷楼空到地香。”子京一联云:“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存半面妆。”文庄曰:“咏落花而不言落,大宋当状元及第。又风骨秀重,异日当作宰相。小宋非所及,然亦须登严近。”后皆如其言。文庄在河阳,莒公登庸,以别纸贺曰:“所喜者昔年安陆已识台光。”盖为是也。

  宋莒公平时分题课赋,每屈于子京。及作鸷鸟不双赋,则子京去兄远甚。莒公遂擅场。

  湘山野录

  宋郑公庠省试良玉不琢赋,号为擅场。时胥内翰偃酷爱之,谓非二宋不能作,奈何重押一韵,有“怀奇擅名”及“而无刻画之名”之句,深惜之。密为改擅名为擅声,置之第一。迨发试卷,果郑公也。王平甫撰胥公碑云:“诸孤幼甚,归于润州。平日荐擢相踵,而材势大显者,无一人为助,独宋郑公恤其家甚厚。”

  西清诗话

  宋元宪为内相,望临一时,且大用矣。同列有谮其姓宋名郊非便,公奉诏,更名庠,意殊怏怏。会用新名移书与叶清臣,仍呼同年。叶戏答曰:“清臣是宋郊第六入选,编阅小录无宋庠。不知何许人?”公因寄一绝云:“纸尾勤勤问姓名,禁林依旧沾华缨,莫惊书录称臣向,即是当年刘更生。”本朝状头入相者,吕文穆、王文正、李文定、宋元宪。元宪登庸,知制诰,石扬休贺以诗曰:“皇朝四十三龙首,身到黄扉止四人。”副枢王伯庸尧臣曰:“何不道已四人,而特言止,惜哉。”盖伯庸继元宪魁天下,未几薨于位。自庆历距今,迄未有继者,异哉!

  钱氏私志

  宋丞相精字学,在政府,堂吏书牒尾以俗体书宋作宋,公不肯下笔,曰:“此非吾姓。”堂吏惶恐改之,乃肯书名。归田录俗书宋字木下作两点。

  宋庠在政府,上元夜在书院读周易,闻小宋点华灯拥歌妓醉饮。翼日谕所亲令诮让云:“相公寄语学士,闻昨夜烧灯夜宴,穷极奢侈,不知记得某年上元同在某州州学内吃虀饭时否?”学士笑曰:“却须寄语相公,不知某年吃虀饭是为甚底?”

  涑水纪闻

  吕申公作相,宋郑公参知政事。吕素不悦范希文。一日希文答元昊书,录本奏呈。吕在中书,自语曰:“岂有边将与叛臣通书。”又云:“奏本如此,又不知其所与书何所言也。”以此激宋。宋明日上殿,果入札子论希文。仁宗沉吟久之,曰:“范仲淹莫不致如此。”吕公徐应曰:“擅答书不得无罪,然谓之有他心,则非也。”宋公色沮无辞。明日,宋出知扬州。又二年,希文参知政事,宋尚在扬,以长书谢过,云为佥人所使。其后宋公作相,荐范纯仁试馆职。纯仁尚以父前故,辞不愿举。

  东轩笔录

  宋元献初罢参政,知扬州,以双鹅赠梅尧臣。尧臣作诗曰:“昔居凤池上,曾食凤池萍。乞与江湖走,从教养素翎。不同王逸少,辛苦写黄庭。”宋公得诗,殊不悦。

  名臣言行录

  太原有弓箭社,宋相下令,籍为部伍,仍须用角弓。太原人贫,素用木弓,自此有卖牛买弓者。

  孔平仲谈苑

  钟著作生二女,长嫁宋氏,生庠、祁。季嫁常州薛秀才,生一女,为尼,与僧居和大师私,生一女,嫁潘秀才。潘有子名与稽,今为朝奉大夫。与稽视居和,盖外祖父也。居和以牛黄丸疗风疾者也,饮酒食肉,不守僧戒,然用心善良,每乡里疾疫,以药历诣诸家,救其所苦,或以钱赒之。薛尼于宋氏以姊妹亲常在京师。是时庠为翰林学士,尼还常州。和病,问:“京师谁为名族善人者?”尼曰:“吾所出入多矣,无如宋内翰家也。”和曰:“我死,则往托生。”尼曰:“狂僧,宋家郡君已娠矣,安得托生?”和曰:“吾必往也。”既而和死,人画一草虫于其臂。是日,宋家郡君将娩,祁之妻往视,见一紫衣僧入室,亟走避。既而闻儿啼,曰:“急令僧去,吾将视吾姒。”人曰:“未尝有僧也。”乃知所生子,乃和也。既长,形相酷似和,亦好饮酒食肉,隐然有草虫在其臂。名均国,为绛州太守。

  东斋记事

  蔡君谟云:“宋元宪公近之和气拂然袭人,景文则英采秀发,久视之,无一点尘气,真神仙中人也。”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作者《宋庠》的诗文
赏析

春晦

宋庠宋庠 〔宋代〕

晓雨廉织仅压尘,落花长草小平津。
十千酒美空留客,九十春归不恋人。
有恨刚肠随指绕,无情华发扑头新。
凭谁与射踆乌翼,免向西嵫送日轮。
赏析

初憩河阳郡斋三首

宋庠宋庠 〔宋代〕

积晦云初罢,馀光火尚流。
疏桐凋晚日,孤扇避高秋。
令尹何妨仕,将军不必侯。
此心机息转,只好弄群鸥。
赏析

漕渠春台

宋庠宋庠 〔宋代〕

缥陂春色极晴虚,新水遥连六辅渠。
沙上钓归人获鹬,梁边观罢客知鱼。
苍浮树影烟生后,红皱溪纹日侧初。
刮目暂成江海趣,狂奴终忆越滩居。
赏析

次韵和资政吴育侍郎见赠

宋庠宋庠 〔宋代〕

台阶抽得冒荣身,且喜西都见故人。
仪世瑞鹓曾接翼,论交寒柏不知春。
樽前高意青云旧,鉴里流年白发新。
争奈诏书催上道,谈犀从此日生尘。
赏析

和吴侍郎曏号乐城居士今复职守陕临歧自哂二

宋庠宋庠 〔宋代〕

竹圃云斋谢病还,更将禅号拟香山。
诏恩叙旧君何让,从古英贤不得闲。
赏析

汉将三首

宋庠宋庠 〔宋代〕

频年随校尉,晚节事轻车。
瞻烽数奔命,辞第讵为家。
轻赍绝瀚海,间道袭昆邪。
双鞬朝负羽,三蟚夜鸣笳。
金痍先雨觉,蓬鬓后霜华。
如何差六级,遽使抱长嗟。
赏析

过都造朝入见之日蒙恩延登赐坐感天荷德退而

宋庠宋庠 〔宋代〕

出守西周又许田,白头何幸再朝天。
升阶子细瞻尧日,不似侏儒梦灶年。
赏析

得许六书

宋庠宋庠 〔宋代〕

车笠论交夙契深,文麒江海获归音。
流光过隙偏惊驷,危睫沾衣不为琴。
甯扣几劳歌白石,庄昏犹欲注黄金。
无因一答瑶华问,南国洪乔牍易沈。
赏析

京师故僚以余退居近畿数赐存问因叙怀自感

宋庠宋庠 〔宋代〕

病馀颇厌肉,欣得僧庐蔬。
僧窗亦明洁,可以观我书。
弟兄冷相对,因著柏酒醉。
酹馀欲拈笔,状乃尔狼狈。
我老固有素,未至形苶具。
其事故可知,宁复论年数。
阿连吾语汝,我计当何取。
学道既无成,何如事农圃。
赏析

榴花

宋庠宋庠 〔宋代〕

孤根西土几时传,绛蕊缃趺早夏天。
艳发虽惭李桃后,子成犹占雪霜前。
醖馀霞醑香应在,染杀绡裙色未鲜。
一种芳心耐风雨,敢辞重叠奏君筵。
© 2023 等落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